贝丝·米德不买账,欧足联的新赛制到底动了谁的奶酪

在里斯本客场2-0拿下本菲卡,对于卫冕冠军阿森纳来说,这本该是个能让人松口气的夜晚。贝丝·米德上半场首开纪录,状态不错。可赛后当她面对采访时,聊到这个赛季全新的女足欧冠联赛赛制,这位英格兰和阿森纳的双料功勋前锋却没给欧足联留什么情面。
“我不是最铁杆的拥护者,”米德对着迪士尼 的镜头直言不讳,“我喜欢小组赛和淘汰赛。我认为那是足球的美妙之处。”
听听,这话里有话。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到顶级球员抱怨所谓的“瑞士模式”了。男足那边推行的时候,各种声音就没断过。现在轮到女足,反对的声音从卫冕冠军的核心球员嘴里说出来,分量自然不一样。这种单循环联赛的模式,每支球队踢六场比赛,三主三客,然后根据大排名决定谁直接进八强,谁去打附加赛,谁直接回家。听起来很复杂,对吧?我跑了十五年体育,见过太多次官员们坐在办公室里,为了所谓的“增加悬念”和商业利益,捣鼓出一些让球员和教练头疼的赛制。
米德的抱怨不是耍大牌,更像是一种老派足球人的执念。那种从小组赛一步步杀出来,然后在淘汰赛两回合定生死的剧本,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仪式感。如今这个大联赛模式,偶然性被稀释,漫长的赛程更考验球队的板凳深度和稳定性。对于阿森纳这种队伍,意味着几乎没有犯错空间。
不过,米德的专业素养还是摆在那里的。抱怨归抱怨,她紧接着就说:“但归根结底,现在规则就是这样,我们必须面对眼前的一切。”这才是职业球员的态度。不管你喜不喜欢,比赛总要踢。
客场对本菲卡的比赛本身就是个缩影,米德也承认,那场球踢得“很艰难”。她说本菲卡是支身体对抗非常强的球队,喜欢搞小动作让你上头。阿森纳这边呢,想踢流畅的传控足球,就得控制住情绪。最后拿到三分和两个进球,算是完成了任务。赢球的过程不漂亮,但结果是好的。这或许就是她们在新赛制下必须适应的常态。
作为卫冕冠军,阿森纳如今的处境挺微妙的。去年五月,同样是在里斯本,她们击败巴塞罗那捧起了那座光彩夺目的奖杯。那种高光时刻我至今还记得。但现在,就像米德自己说的,“一旦你赢了冠军,所有人都想击败你。”她们背上了一个靶子,走到哪儿都是焦点。上赛季她们在欧冠的征程起起伏伏,磕磕绊绊,最终还是站上了顶峰。可今年,想复制奇迹,她们“必须比去年更出色”。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球队输掉了新赛季欧冠的首场比赛,对手是老冤家里昂。这无疑给她们的卫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。现在又到了国家队比赛日,球员们各奔东西。主教练蕾妮·斯莱格斯倒是显得很冷静,她把这个间歇期看作是“一个重要的反思时刻”。教练组会利用第一周复盘季前赛和第一阶段的比赛,第二周则用来规划接下来的赛程。
斯莱格斯的这番话听起来四平八稳,全是官方辞令,但背后藏着的是巨大的压力。球员们去国家队报到,她和她的团队却得在训练基地里埋头苦干,把所有细节掰开了揉碎了分析。等球员们回来,马上就要面对一连串的硬仗。
翻开赛程表看看就知道了,间歇期结束后,先是客场对莱斯特,然后主场迎战切尔西,接着飞去慕尼黑挑战拜仁,回来就是和托特纳姆热刺的北伦敦德比。这还没完,紧接着又是主场对皇家马德里,然后是利物浦。这赛程,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,而且对手个个不是善茬。斯莱格斯需要确保她的队伍为这一切做好了万全准备。
说到底,球员对赛制的不满,卫冕冠军的压力,教练的案头工作,最终都要在球场上见真章。米德的不满,代表了一部分球员对足球“纯粹性”的坚守。而欧足联的改革,则代表着职业足球商业化不可逆转的洪流。这两股力量的碰撞,最终的承压者,还是阿森纳这样的俱乐部和球员们。这个新赛制究竟是让比赛更好看了,还是纯粹给强队制造了更多麻烦,现在下结论还太早。但对于米德和她的阿森纳来说,她们没时间去争论这些,只能一场一场地啃下去。